别把小错当可爱,这样只会害了孩子!

      “孩子还小,不懂事”这句话是大部分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潜台词就是“他们做错什么事都是可以原谅的!”甚至还有些家长们觉得那些小错误还挺可爱,“看,孩子多天真啊!”却不知他们这样其实是害了孩子!下面这5种场景,是不是看上去很熟悉呢?下次如果您也遇到,应该知道怎样正确处理了吧?

1、乱拿别人的东西
情景再现:
妈妈带晨晨去还不到一岁的表弟家做客,一到那晨晨就被弟弟的玩具吸引了,于是这里翻翻,那里玩玩,当弟弟也过来拿玩具时,晨晨开始大哭起来“不许弟弟拿!不许弟弟拿……”临走时,还抱着一个玩具不松手,哭着闹着要带走,直到阿姨开口说“没事没事,送给你了”才停歇!

分析:
孩子小,物权意识并不是很明确,正因为这样父母的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平时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告诉孩子“你的”“我的”“他的”是不一样的!

这种物权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要是孩子没明白这些,只会成为自私让人避之不及的人!

2、假装没听见讲话
情景再现:
妈妈快做好饭菜的时候,对正在客厅看电视的晨晨说:“晨晨,去书房叫爸爸吃饭吧!”

晨晨扭头看一下妈妈,没回应继续看电视,这样持续了几次,妈妈无奈只好自己去叫老公吃饭了!

分析:
这样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小时候就开始纵容的话,长大以后无疑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中都会碰壁!而最好的纠正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身体会一次。

比如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特别是在提要求时),父母可以假装没听见,等孩子感受到被伤害了,再将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样孩子才会从心底里学会尊重别人!

3、动不动就发脾气扔东西甚至大人
情景再现:
小区游乐场,晨晨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滑滑梯,也想玩,奶奶告诉她人太多了就不去了,于是晨晨一边哭一边捶奶奶:“我要去,我要去,奶奶不让我去是大坏蛋!”

奶奶为了哄她给他一个小玩具,她看都没看就直接仍在了地上……

分析:
很明显,这样的孩子是平时大人娇惯了的!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教育孩子的大人,比如为了让孩子不再哭闹就拿着孩子的手假装轻轻地打人或是玩具,边打边说:“打死你,谁要你欺负我家宝宝的!”

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形成习惯用暴力的手段来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相信这绝对不是你愿意看到的结果!该怎么做?很简单!首先明确严厉的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然后温和的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

4、打断别人讲话
情景再现:
妈妈正在和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打电话,晨晨兴致勃勃地跑过去拉着妈妈:“妈妈,妈妈,你快来看我堆的城堡!这个是国王……哎呀,妈妈,你听我说嘛!”

因为不忍心让孩子失望,妈妈只得跟朋友道歉然后挂断电话陪孩子!

分析:
即使是孩子,也没有随便打断别人讲话的权利!家长们在被孩子打断讲话时一般不会生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

这样的态度就等于让孩子觉得——我的需求是应该首先被满足的,从而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还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妈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晨晨:“妈妈在跟阿姨讲话,你可不可以先等等?”

忙完之后再通过孩子自身的经历告诉孩子随意打断别人会让人不高兴,这样他以后才能成为一个体贴受欢迎的人!

5、说谎、做错事不认错
情景再现:
有一天,晨晨将洗漱台上的洗面奶被挤的到处都是,妈妈回来后发现顿时气火攻心,质问晨晨:“是不是你把妈妈的洗面奶弄得到处都是!”

晨晨被妈妈吓坏了,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是……是小熊(玩具),小熊说要我不要告诉妈妈!”

孩子刚说完这句话全家人就扑哧一下全笑了,于是事情不了了之!

分析:
孩子撒谎,不管大小,一定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在最初的时候,孩子其实是不会故意撒谎的,但是如果一旦他发现即使撒谎爸爸妈妈也不会生气,有时候他们好像还很开心(类似本情景),那么他以后做错事也不会主动认错只会想着找借口逃避了!

本例中,在明显知道晨晨在撒谎时,妈妈应该继续追问“真的是小熊吗?如果小熊发现有人冤枉他,他会不高兴的然后再也不和冤枉他的人玩了”,等孩子改口以后,再告诉他说谎是不好的行为!

真的而不能把孩子的小错当可爱了!这样做只会害了孩子!
(以上育儿小知识由可爱多小编整理,仅供父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