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邻居小妹妹来家里玩,临走时非抱着琪琪的娃娃不撒手,哭闹着非要把娃娃带走。琪琪也急了,和小妹妹拉扯着,那是她最喜欢的娃娃。“小妹妹第一次来咱们家,她喜欢这个娃娃就送给她吧,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她,听话。”妈妈对着琪琪说,琪琪只好含着眼泪松了手。妈妈安慰她说“没事儿,就一个娃娃,妈妈过几天再给你买一个。”
场景二:
妈妈带着乐乐刚从超市里出来,没走出多远就看见轩轩和妈妈从对面走了过来,“快,把妈妈给你买的薯片给轩轩一袋。”“不,这是我的,给了他我就没有了。”“你怎么这么小气,平时告诉你要分享都白说了。”妈妈边说边拿出了一袋薯片递给了轩轩,还笑着跟轩轩妈吗解释“这孩子今天闹情绪,平时可大方了。”
这样的场景,为人父母者肯定并不陌生,相信很多妈妈们都这样做过。生活中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或者手段来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因为所有的育儿书籍中都说:学会分享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家长们总会在有其他小朋友在场的情况下,要求自己的孩子把手里的东西“分享”出去,恐怕自己的孩子手脚慢了,或者露出不乐意的表情,丢了自己的面子,让别人误认为自己教子无方。
正是在这种怕孩子给自己“丢面儿”的心态和“教子有方”虚荣心的驱使下,父母们才会一味强迫孩子拿自己的东西去取悦其他的孩子和家长。
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引导分享
通常来说,孩子两岁时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开始区分“我的、你的”,他们会本能地把所有看到、拿到的东西都认定是自己一个人的,别人不可以动。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通过一对一的物品交换来进行初步的分享。比如我把我的小飞机给你玩、你把你的小汽车给我玩,我们两个都快乐。孩子到五岁左右才真正开始学会分享,6-7岁才会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违背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一味要求太小的孩子学会分享,结果自然很难“如大人所愿”,而且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一方面,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东西自己都不能保护,会有极大的不安全感。更会强化他们的逆反心理,以后再看见小朋友就会把自己的东西藏起来,更加不愿意分享。另一方面,他们会有一种错误认识:我的东西能强行被送给别人,那我也能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你是个合格的引导员吗?
教会孩子分享的方法
不要一直强调分享,而是教会孩子分享的方式。当你的孩子一直在玩一个玩具,告诉孩子把手里的玩具跟其他小伙伴们换着玩,那么他就能玩到一个新玩具。所以分享对于他不是失去,而是获得更多,这样孩子会乐于分享和交换。而不要总是在孩子不愿意分享时,总是强调“你怎么就是不会分享”,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分享非常抽象,你要教会他们具体的方法。
给孩子划定可分享的范围
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分享,在最初可以从家里挑选出几件专属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些是不能被分享出去的。家里来客人在需要分享前,让孩子自己找出他愿意分享的玩具、零食等,如果有小朋友非要那些他不想分享的东西,那么家长要告诉其他的孩子要去询问这些东西的小主人,或者玩其他的玩具。
多描述分享带来的感受
当孩子和小朋友们分享后,妈妈们不要忘记询问孩子的感受,并多鼓励他,让他体会到分享会给他带来快乐。比如“你和嘟嘟一起玩小汽车,很开心吧?如果你一个人玩就没有人跟你比赛了,那多没意思呀。”但不要这样表扬:“你愿意分享你的小汽车,我太高兴了。”因为这句表扬的焦点在父母自己,想让孩子学会“分享”,是因为“分享”让孩子自己感觉很快乐,而不是让父母感觉很好,很有面子。当孩子每次分享都收获内心的甜蜜与友谊后,下次他会做得更好。
让孩子有“富裕”
现在在幼儿园里或者小区里,小朋友之间交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很普遍。家长可以给孩子单独买一份,让他知道他拥有的东西是安全的。再多准备几份让孩子跟自己的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与小朋友交换礼物,体会分享的快乐。
(以上育儿小知识由可爱多小编整理,仅供父母参考)
邻居小妹妹来家里玩,临走时非抱着琪琪的娃娃不撒手,哭闹着非要把娃娃带走。琪琪也急了,和小妹妹拉扯着,那是她最喜欢的娃娃。“小妹妹第一次来咱们家,她喜欢这个娃娃就送给她吧,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她,听话。”妈妈对着琪琪说,琪琪只好含着眼泪松了手。妈妈安慰她说“没事儿,就一个娃娃,妈妈过几天再给你买一个。”
场景二:
妈妈带着乐乐刚从超市里出来,没走出多远就看见轩轩和妈妈从对面走了过来,“快,把妈妈给你买的薯片给轩轩一袋。”“不,这是我的,给了他我就没有了。”“你怎么这么小气,平时告诉你要分享都白说了。”妈妈边说边拿出了一袋薯片递给了轩轩,还笑着跟轩轩妈吗解释“这孩子今天闹情绪,平时可大方了。”
这样的场景,为人父母者肯定并不陌生,相信很多妈妈们都这样做过。生活中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或者手段来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因为所有的育儿书籍中都说:学会分享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家长们总会在有其他小朋友在场的情况下,要求自己的孩子把手里的东西“分享”出去,恐怕自己的孩子手脚慢了,或者露出不乐意的表情,丢了自己的面子,让别人误认为自己教子无方。
正是在这种怕孩子给自己“丢面儿”的心态和“教子有方”虚荣心的驱使下,父母们才会一味强迫孩子拿自己的东西去取悦其他的孩子和家长。
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引导分享
通常来说,孩子两岁时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开始区分“我的、你的”,他们会本能地把所有看到、拿到的东西都认定是自己一个人的,别人不可以动。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通过一对一的物品交换来进行初步的分享。比如我把我的小飞机给你玩、你把你的小汽车给我玩,我们两个都快乐。孩子到五岁左右才真正开始学会分享,6-7岁才会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违背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一味要求太小的孩子学会分享,结果自然很难“如大人所愿”,而且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一方面,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东西自己都不能保护,会有极大的不安全感。更会强化他们的逆反心理,以后再看见小朋友就会把自己的东西藏起来,更加不愿意分享。另一方面,他们会有一种错误认识:我的东西能强行被送给别人,那我也能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你是个合格的引导员吗?
教会孩子分享的方法
不要一直强调分享,而是教会孩子分享的方式。当你的孩子一直在玩一个玩具,告诉孩子把手里的玩具跟其他小伙伴们换着玩,那么他就能玩到一个新玩具。所以分享对于他不是失去,而是获得更多,这样孩子会乐于分享和交换。而不要总是在孩子不愿意分享时,总是强调“你怎么就是不会分享”,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分享非常抽象,你要教会他们具体的方法。
给孩子划定可分享的范围
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分享,在最初可以从家里挑选出几件专属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些是不能被分享出去的。家里来客人在需要分享前,让孩子自己找出他愿意分享的玩具、零食等,如果有小朋友非要那些他不想分享的东西,那么家长要告诉其他的孩子要去询问这些东西的小主人,或者玩其他的玩具。
多描述分享带来的感受
当孩子和小朋友们分享后,妈妈们不要忘记询问孩子的感受,并多鼓励他,让他体会到分享会给他带来快乐。比如“你和嘟嘟一起玩小汽车,很开心吧?如果你一个人玩就没有人跟你比赛了,那多没意思呀。”但不要这样表扬:“你愿意分享你的小汽车,我太高兴了。”因为这句表扬的焦点在父母自己,想让孩子学会“分享”,是因为“分享”让孩子自己感觉很快乐,而不是让父母感觉很好,很有面子。当孩子每次分享都收获内心的甜蜜与友谊后,下次他会做得更好。
让孩子有“富裕”
现在在幼儿园里或者小区里,小朋友之间交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很普遍。家长可以给孩子单独买一份,让他知道他拥有的东西是安全的。再多准备几份让孩子跟自己的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与小朋友交换礼物,体会分享的快乐。
(以上育儿小知识由可爱多小编整理,仅供父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