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众场所哭闹你会怎么办,是大声呵斥还是用好吃好玩的贿赂?爸妈目的很简单,在最短时间内阻止哭声,不妨碍别人,别太丢脸。但是,你有考虑过孩子感受吗?她的宝贝也很淘气,但她的换位思考却让孩子能更自觉地“有教养”哦↓↓↓↓↓
前几天,钧仔又皮到爬上很高的桌子,把钧爸的"UPS"(不断电设备)按下去....结果机器断电了,钧爸气得大骂钧。在旁边看到这状况的我陷入深思:教养、规矩,到底所谓何事?
教出一个出门会打招呼的有礼貌小孩、随时随地都安安静静会坐着看书、在家都安安静静不会乱翻乱捣蛋、出门也安安静静站在妈妈身边、上餐厅会乖乖坐着吃饭、学校永远考试100分、考上优异学校、顺从父母所有意志;以上这些就是称为有教养、规矩的小孩吗吗?
多数的母亲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会不停的提醒、训练、处罚孩子,一直盯着孩子念书、接着送孩子上无数的补习班等等...市面上有无数的教养书,10本有9.9本也都是教母亲怎么带着孩子达到这样的目标。
这真的让我觉得,还不如订做一个机器人比较轻松些。那么,究竟母亲的出发点是什么呢?由于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妈,所以我只要带入去想一下就可以了。
假设我带孩子出门,见人会打招呼、非常乖的跟着妈妈身边,相信一定会有人大力称赞这个妈妈"很会教孩子";
在家里假设孩子都不会来妨碍我做家事、不会把家里弄得一团乱、甚至会自动自发把家事做得很完美,当妈就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在孩子身上,也能有自己喘气的时间;
孩子如果能考上哈佛,那么妈妈出门都有风啊……
我惊奇的发现,出发点是“我”(妈妈)、不是他(小孩)。
或许有人会辩解:我是为了孩子好阿!当有礼貌的小孩才会人人爱,念好书才会有好工作、听我的话绝对不会错,我都是为了他好。
中国明朝的父母应该也是这样跟女儿说:把你的脚缠的越小,将来才能嫁到好人家,我都是为你好。不顾女儿的哭喊,硬是将她的脚缠到变形。
所以,我很清楚今天钧爸凶钧的出发点不是:没问过别人就碰别人的东西;而是:钧把我心爱的东西弄坏了!
常常有妈妈自叹:我的孩子规矩真差。规矩是人订定,比方骑机车不带安全帽要被罚,这是合理的。妈妈规定孩子不要乱碰桌上的东西,这是可议的。
那么,您的孩子究竟是哪里规矩差呢?是讲不听吗?
钧钧今天不知从哪里拿到剪刀,拿了一张纸在乱剪,我走过去时,本来想要阻止他:危险! 只是转个念头后,我就默默走过去让他继续剪,钧玩得很开心;结束后我叫钧把碎纸自己拿到垃圾桶丢。
(小邦觉得,如果妈妈真的担心孩子安全,可以客观地为孩子准备更安全些的用品,而不是去阻止他)
钧自己拿着大便盆走向厕所,倒在马桶里,我也不会插手帮忙,很早钧就已经可以把便盆拿得很平稳。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好玩新奇往往只是他行动的唯一原因,我希望站在他的角度,让他去尝试。所以,我决定把出发点挪个位置,改成“他”(小孩)。
不勉强小孩一定要跟人打招呼、说对不起,只是提醒一下,不要就算了。对孩子而言,他也会胆怯、或有其他想法。然后,钧很快就发现了,如果他大声打招呼,对方就会热情回应他,所以钧很爱打招呼。
不勉强钧一定要看书看多久,我只是随意跟钧分享书中的奇妙事物,不看就算了;久而久之,钧也非常喜欢书中的奇妙事物。
上餐厅时,我教钧体贴别人,跟大家一起坐着吃饭;钧一开始会放声大哭,我也会特地挑在很吵闹的餐厅让他哭,哭完后再跟钧好好解释:爸爸妈妈也是坐着吃饭,你乱跑的话会导致你自己无法好好吃饭,也会撞到其他阿姨叔叔。
我试着请钧体会别人的感受、体贴别人的感受。现在钧两岁半,他很乐意跟爸妈一起坐着吃饭,吃饱了还会自得其乐的和别的孩子去玩。
父母害怕孩子哭或害怕在外丢脸。假设以母亲的出发点想,就会以最快速度制止小孩哭泣,贿络(你不哭就带你去玩溜滑梯)、用骗的、用打、恐吓等等教养方式就会出现。
但是,假如以孩子为出发点,尊重哭也是抒发情绪的一种方式。等孩子哭泣后,再告诉他,哭无法解决事情,改换另一种会更好。
其实,我并不是说不要教孩子,而是想提醒自己和大家:不要总抱着我就是为了你好的心态,然后用高压方式强逼小孩去做什么事。
如同我幼小时,只要碗没有拿高、而是放在桌上吃,就会被弹一次嘴巴一样;长大后,都是把碗放在桌上吃。我无法感同身受为什么要这样做,自然也不愿意这样做。
前几天,钧仔又皮到爬上很高的桌子,把钧爸的"UPS"(不断电设备)按下去....结果机器断电了,钧爸气得大骂钧。在旁边看到这状况的我陷入深思:教养、规矩,到底所谓何事?
教出一个出门会打招呼的有礼貌小孩、随时随地都安安静静会坐着看书、在家都安安静静不会乱翻乱捣蛋、出门也安安静静站在妈妈身边、上餐厅会乖乖坐着吃饭、学校永远考试100分、考上优异学校、顺从父母所有意志;以上这些就是称为有教养、规矩的小孩吗吗?
多数的母亲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会不停的提醒、训练、处罚孩子,一直盯着孩子念书、接着送孩子上无数的补习班等等...市面上有无数的教养书,10本有9.9本也都是教母亲怎么带着孩子达到这样的目标。
这真的让我觉得,还不如订做一个机器人比较轻松些。那么,究竟母亲的出发点是什么呢?由于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妈,所以我只要带入去想一下就可以了。
假设我带孩子出门,见人会打招呼、非常乖的跟着妈妈身边,相信一定会有人大力称赞这个妈妈"很会教孩子";
在家里假设孩子都不会来妨碍我做家事、不会把家里弄得一团乱、甚至会自动自发把家事做得很完美,当妈就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在孩子身上,也能有自己喘气的时间;
孩子如果能考上哈佛,那么妈妈出门都有风啊……
我惊奇的发现,出发点是“我”(妈妈)、不是他(小孩)。
或许有人会辩解:我是为了孩子好阿!当有礼貌的小孩才会人人爱,念好书才会有好工作、听我的话绝对不会错,我都是为了他好。
中国明朝的父母应该也是这样跟女儿说:把你的脚缠的越小,将来才能嫁到好人家,我都是为你好。不顾女儿的哭喊,硬是将她的脚缠到变形。
所以,我很清楚今天钧爸凶钧的出发点不是:没问过别人就碰别人的东西;而是:钧把我心爱的东西弄坏了!
常常有妈妈自叹:我的孩子规矩真差。规矩是人订定,比方骑机车不带安全帽要被罚,这是合理的。妈妈规定孩子不要乱碰桌上的东西,这是可议的。
那么,您的孩子究竟是哪里规矩差呢?是讲不听吗?
钧钧今天不知从哪里拿到剪刀,拿了一张纸在乱剪,我走过去时,本来想要阻止他:危险! 只是转个念头后,我就默默走过去让他继续剪,钧玩得很开心;结束后我叫钧把碎纸自己拿到垃圾桶丢。
(小邦觉得,如果妈妈真的担心孩子安全,可以客观地为孩子准备更安全些的用品,而不是去阻止他)
钧自己拿着大便盆走向厕所,倒在马桶里,我也不会插手帮忙,很早钧就已经可以把便盆拿得很平稳。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好玩新奇往往只是他行动的唯一原因,我希望站在他的角度,让他去尝试。所以,我决定把出发点挪个位置,改成“他”(小孩)。
不勉强小孩一定要跟人打招呼、说对不起,只是提醒一下,不要就算了。对孩子而言,他也会胆怯、或有其他想法。然后,钧很快就发现了,如果他大声打招呼,对方就会热情回应他,所以钧很爱打招呼。
不勉强钧一定要看书看多久,我只是随意跟钧分享书中的奇妙事物,不看就算了;久而久之,钧也非常喜欢书中的奇妙事物。
上餐厅时,我教钧体贴别人,跟大家一起坐着吃饭;钧一开始会放声大哭,我也会特地挑在很吵闹的餐厅让他哭,哭完后再跟钧好好解释:爸爸妈妈也是坐着吃饭,你乱跑的话会导致你自己无法好好吃饭,也会撞到其他阿姨叔叔。
我试着请钧体会别人的感受、体贴别人的感受。现在钧两岁半,他很乐意跟爸妈一起坐着吃饭,吃饱了还会自得其乐的和别的孩子去玩。
父母害怕孩子哭或害怕在外丢脸。假设以母亲的出发点想,就会以最快速度制止小孩哭泣,贿络(你不哭就带你去玩溜滑梯)、用骗的、用打、恐吓等等教养方式就会出现。
但是,假如以孩子为出发点,尊重哭也是抒发情绪的一种方式。等孩子哭泣后,再告诉他,哭无法解决事情,改换另一种会更好。
其实,我并不是说不要教孩子,而是想提醒自己和大家:不要总抱着我就是为了你好的心态,然后用高压方式强逼小孩去做什么事。
如同我幼小时,只要碗没有拿高、而是放在桌上吃,就会被弹一次嘴巴一样;长大后,都是把碗放在桌上吃。我无法感同身受为什么要这样做,自然也不愿意这样做。
也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今天我应该站在钧的角度想事情,才能让钧感同身受,然后让他做出自己愿意做的事。
(以上育儿小知识由可爱多小编整理,仅供父母参考)